说起CSAT和NPS,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
01-亲测有效-
CSAT+NPS+及时回访能挽回忠诚度
如果拆解一下这个小事件,会发现商家利用了一套组合拳,成功的挽回了忠诚度:
1.CSAT(Customer Satisfaction,客户满意度):在问卷中,让我对车况、服务等众多服务项做评分——量化了我对「服务本身」的体验满意度;
3.及时电话回访:及时的说明情况+倾听情绪+道歉+赠送——有效挽回了我的忠诚度,弥补了体验满意度的缺失。
前两个动作都是为了「将服务结果量化」,将主观情绪感受体现为客观数值,来评价程度;第三个动作,是针对前面表现不理想的数值做出的反应,目的是将用户心中的数值恢复。从用户的视角来看,这套组合拳确实对我产生了积极作用,平台成功挽回了我这个单独个体的忠诚度。
从之前接触过的众多企业来看,CSAT/NPS早已是客服们烂熟于心的指标依据,尤其对两类业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服务参与型业务:如生活服务(租车、上门保洁等)、售后安装/维修服务(如购买家电后的上门安装、上门维修等),商家需要掌握和评估「服务」这类主观商品的完成程度;
2.高客单价复杂商品:如3C数码、家电等,因其相对复杂多样的使用场景,不同用户会在体验感上产生较大差异,进而影响对品牌的忠诚度。、
02-3个关键要素-
让回访调研发挥最大价值!
虽然多数商家都在开展这些动作,但真正实现了挽回忠诚度、优化服务体验的却并不多,久而久之反而成了一套例行公事。我们在调研过众多商家的回访经验后发现,仅从单个用户个体的回访来看,要想达成目的,还需要在过程中满足3个关键要素:适时、覆盖、情感预判。
要素1:适时做调研——调研动作不一定越快越好
很多商家会在交易完成后马上开展回访调研,其实不同业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服务参与型业务通常在服务完成后进行当日回访。这时用户对服务感受尚深,马上回访邀评有利于了解其对「服务本身」的满意度,遇到不满/投诉情况,还能即时干预。而像家电维修这类可能对后续使用体验产生持续影响的服务,就需要视业务情况,通常在1周内再对「使用体验」做一次回访,追踪后续满意度。
高客单价复杂商品,通常选择在收货后3-7天,且无主动咨询/投诉/退货的用户进行回访,给用户留出充足的使用体验时间;而对于家电这类需要上门安装的业务,通常会分别进行对商品的回访和对安装服务的回访。
不同业务对回访调研动作的节奏要求不同,需要绑定售后系统,灵活的设置触发条件,自动化的在合适的时间触发对应的调研动作(如发放调研问卷等)。尤其对于需要开展多次不同目的调研、或调研间隔周期较长的商家,灵活自动化的触发更为重要。
要素2:多渠道覆盖——尽可能找到所有用户做调研
既然是为了提升忠诚度,就不能“轻易放过”对任何一个用户个体的调研触达,通过尽量多的渠道发出问卷,可以最大程度覆盖用户“点击问卷”的可能。
在国内,邮件的应用程度不高,站内邀评消息经常被忽略,微信又必须以加好友为前提,因此商家经常选择智能外呼+短信的方式开展回访调研;
如果是跨境业务,海外的触达方式就比较丰富了。通常情况下,同时覆盖邮件/国际短信/社媒(例如WhatsApp等)这3个渠道发放问卷,收集成功率基本能达到50%;如果再主动一些,也可以通过智能外呼的形式加以提醒,成功概率更大。
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会直接通过人工电话的形式进行回访调研,但对于出海企业来说,人工外呼会有3重顾虑:
海外客服多为BPO外包模式,加上多语言的限制,过程管理难度很大;
成本上,增加了人工客服工作量的同时,多语言的客服人员成本更高;
以上这些,除了对接通率的考验较大,还需要优质的全球呼叫线路及灵活的调度能力做保障,所以我们建议由人工客服搭配短信、邮件等形式共同使用。
要素3:有人工介入——有节奏、有预判的完成挽回
对于CSAT/NPS分值较低或出现下降的用户,商家就需要通过有温度、有共情的人工触达方式跟进回访,创造与用户交流联络的机会。
除了通话语言的艺术外,人工如何筛选出哪些用户需要被回访?如何在合适的回访时间得到提醒?如何在通话前清晰了解用户的不满原因?……这些会直接影响人工对用户情况的预判准备,进而影响最终的挽回效果和内部流转效率。
03-用智齿科技-
做精细化一站式回访管理
使用智齿智能化客服工作台,商家可以一站式满足回访调研链条中的各个关键要素:
1.通过规则引擎,商家可以根据订单的交易时间,灵活设置回访触达的节奏,回访动作自动化开展;
2.智齿对接如WhatsApp、Messenger、Amazon等十余家主流社媒及电商平台,支持国际短信,帮助商家灵活开展多渠道组合触达,一站式覆盖全球用户;
3.智齿提供全球DID号码和线路资源,并拥有服务于全球的呼叫中心、智能外呼软件系统,帮助商家轻松呼叫全球用户;同时,单一用户所有的沟通记录,都会在呼叫中心侧边栏实时显示,帮助客服人员在呼叫前做好预判。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