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招商引资”困境
地方经济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企业的竞争,转为产业链生态的竞争,各个产业组织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链条式关联形态。
“招商引资”工作仍然是各地政府的核心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地方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强化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要素资源倾斜,运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及初级产品基地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资源汇聚,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地方产业园转换思路,摸清当地产业情况,了解产业亟待突破的难点,制定重点产业链图谱、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实现地方产业的“强链建链延链补链”。
园区需改变主要依赖“租金+物业费”的运营收益模式,而是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底座作为运营服务工具,将新能源合同管理、清洁用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碳资产核查、办公用品集采、数据资产入表等,让园区具备提供高质量、多维度增值服务能力,推进区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盘活园区固定资产,新增数据资产,实现园区总资产增大增值,真正形成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大多数园区为吸引优质企业不惜“免租金”招商,指望入园企业购买土地或租用楼宇,实现土地增值收益。思维尚未提升到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未对入驻企业已经形成的产业现状做细致的调研,未分析已有的优势产业资源,未找出产业链链主,没法系统性构建产业链思路,缺乏精准“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
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为“招商引资”赋能,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创新盈利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企业尚处于管理信息化需求阶段,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信息化投入未能给企业带来增量收益。在园区生态体系内,生产制造型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规模稍大的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但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是隔断的,成为信息孤岛,造成信息不对等、资源无法协同、数据不可信等问题。因此园区需要帮助入驻企业从信息化转型到数字化,从管理转型为生产运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园区企业的“上云上链”,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效益。
园区入驻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始终无法解决。国内银行的信贷仍然以抵押担保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更愿意贷款给有足够抵押物的大企业或国企。中小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较小、净利润低甚至亏损,加之规模小、净资产较少,其信用水平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导致其融资成本高。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如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抵押物不单单只是土地、房产类固定资产,合同订单、仓储存单等动产也可在符合条件下做为抵押资产。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懂金融的人才,无法将自身业务特点与银行的信贷条件深入解读,充分理解并应用。银行同样缺乏足够的客户经理深入到中小企业中调研分析,设计符合企业的信贷方案。
因此园区服务方需要做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帮助双方进行业务与金融政策的分析,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双向奔赴,解决产业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连接。
产业园经营模式已经走了快30年,正面临从土地财政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创新是推动产业园发展的重要动力,包括产业链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合作创新等。
产业园区应将自身定位为“科技集成、产业集成、资本集成”的运营主体。以导入产业链供应链为支点,以转化当地禀赋资源成产业资本为目标,以消纳当地低效闲置资产为宗旨,以导入国内外高科技高产值项目与当地产业链集成为途径,真正实现“强链建链补链延链”,推动当地“新产业、新科技、新金融”的新生态体系形成。
数据要素对于园区的发展来说,不仅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也是推动招商引资的重要动力。
数据要素的重要性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园区内外各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产业趋势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而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
提升决策效率,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园区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驱动创新发展,数据要素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对企业数据的分析,园区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支持,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招商引资的关键性作用
精准定位招商目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锁定符合自身产业发展方向的潜在投资企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展示园区优势,通过数据展示园区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等,增强投资者对园区的信心和兴趣。
优化招商策略,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趋势,制定更加灵活和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和服务包,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强化后续服务,通过数据跟踪和分析,对入驻企业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数据要素转化为数据资产,能推动园区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数据资产并实现园区资产增值,是一个涉及数据收集、整合、治理、应用与商业化的系统性过程。
数据收集与整合
全面收集数据,园区广泛收集各类数据,包括企业运营数据、市场数据、产业数据、政策数据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数据清洗与整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标准化等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
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制定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加强数据安全保障,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数据应用与价值挖掘
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发现数据中的关联、趋势和模式,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驱动的服务创新,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开发新的服务模式或产品,如智能监控、能源管理、供应链优化等,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效率。
数据商业化与资产增值
数据资产化,将数据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明确数据的价值评估和核算方法,将数据要素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数据资产。
数据交易与流通,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平台或机制,促进数据在园区内外的流通和交易,实现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数据驱动的投资决策,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指导投资决策,如优化投资组合、发现新的投资机会等,提升园区资产的投资回报率。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园区可以将数据要素有效地转化为数据资产,并通过数据的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实现园区资产的增值。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链条和另一个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一个产业生态和另一个产业生态的较量。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孤零零地成长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进入到一个产业链条,围绕着一个大企业或者大集团成为其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考虑到哪个城市、哪个园区落户或开办分支机构,更多会考虑是否有与自身产品生产或市场客户匹配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否有产业人才资源,当地银行的金融支持政策等。
上述工作涉及面广、对专业能力要求高,需要更专业化的团队来完成。
面对政府,一是充分解读其产业政策,吃透产业链布局思路,做好协助产业链的“延链、强链、补链”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二是协助引入国家多个部委的专项基金支持;三是协助招商引资,推荐产业合作方,推动跨界协同和融合;四是成立运营公司,组建本地化专业运营服务团队,增加就业岗位,保证运营服务的可持续。
面对银行,一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梳理出产业链金融服务场景和商业模式;二是配合创新产业链上的金融产品;三是提供产业链金融平台需求;四是辅导产业链金融平台建设并保证落地,包括:招标选型、项目管理等。
面对运营公司,一是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治理架构,明确相关方的职能职责;二是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平台需求;三是辅导产业链平台建设并保证落地,包括:招标选型、项目管理等;四是提供营销指导、绩效考核等落地指导,帮助培养一支能够保障产业链运营的团队。
园区针对入驻企业拟开展的运营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大宗物资集采,生产原材料、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应急物资等
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订单等
合同能源管理,光伏风力发电类新能源与电网峰谷电调节、储能
碳资产核查,碳配额、碳减排、碳足迹、碳汇等
数据资产入表,公共数据(用电、用水、租金等)、企业经营数据(订单、采购、生产、物流等)的治理、核定、确权、认证等
打造园区数字底座--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
园区产业众多,数据资源丰富,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产业端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在交易、物流、仓储、金融、能源综合管理等环节,利用互联网思维,基于成熟的解决方案,为企业产业集群打造“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对于提升企业的产业发展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园区产业链“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性产融综合服务平台,集服务门户、流量入口、信息共享、集采和大宗交易、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服务、物流仓储服务、能碳综合管理服务、其它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运营平台,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线上服务,形成公平真实、交易闭环、风险可控的共赢生态圈。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不仅可以为企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助力企业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更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的战略,解决信息共享、数据可信、资源协同、资金合理配置、优化营商环境等问题,还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是目前大型央国企的主要战略方向,以线上平台为基础设施,以数据为抓手,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通过引入与公司战略目标一致的“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来提升战略目标落地能力,助力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产业升级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需要
国家对产业升级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中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基础,金融服务为增值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各企业政府平台、企业、产业园区、龙头核心企业等,都在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平台,有助于整合资源、业务能力提升、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优化供应链,提升服务水平。
数字化转型及管理能力提升的需要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尤其对央国企,有明确的数字化建设指标要求,同时,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数字化平台,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实时采集,在风险管控、流程审批、经营决策等方面形成全线上化、智能化管理,尤其结合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精准管理、实时管控的目标。
增值服务和收益能力提升的需要
通过“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整合供应链,服务实体产业,将生产、交易、仓储、物流、金融、环保等环节进行精准高效的对接,解决供应链环节诸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资产与资金方信息不对等、需求与服务不匹配等众多问题,与此同时,平台会提供很多增值服务,产生相关收益,比如:交易服务费、供应链金融服务费、数据资产变现等等。
综上所述,基于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的“产融一体化运营平台”是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底座,是数字经济时代“招商引资”的抓手,是更好服务于企业或产业集群的必然选择,同时是实践战略目标、实现业务创新、增加营收、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立即咨询